香港島各界聯合會

  • 就職典禮
  • 攜手抗疫 護港安民
  • 齊抗疫
  • 「二十大」觀看學習會
  • 國安
  • 第十屆
  • 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與東區工商聯領袖座談,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楊成偉家訪中西區居民,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王卉向香港島婦女聯會成員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與南區青年領袖座談,宣講二十大精神

葉建明 常務副理事長 刊文 決戰疫情須解決觀念問題

決戰疫情須解決觀念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葉建明

香港第三波疫情的影子還沒有遠去,第四波疫情洶洶殺到。更關鍵的是,不明源頭個案明顯增加。本月20日26宗感染者中,9宗不明源頭;21日43宗確診中13宗源頭不明;昨日又再新增68宗確診,61宗是本地個案,11宗感染源頭不明。這意味着,社會隱形傳播鏈的高危風險在增加,香港抗疫之路依然崎嶇。

抗疫須決斷迅速

香港的抗疫成效為什麼如此脆弱,繞不出限聚人數加減的數字怪圈。如果政府及社會各界不能認真總結過去10個月的經驗與教訓,如果不把香港抗疫問題找準,並對症下藥,香港的疫情必然會出現一波未停一波再起的狀況,民眾的健康,經濟的復蘇,都將付出更大代價。而市民期盼的與內地通關,也會遙遙無期。

香港抗疫遭遇的困境究竟是什麼?我們不否認政府抗疫的努力,但也注意到,政府縛手縛腳,患得患失,在一些關鍵事情上似乎「有心無力」,缺乏決斷的勇氣。比如月前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雖名為「普及」,但政府一再強調自願,且科學宣傳不足,令中央支援香港抗疫的一番好意未能達成最好的效果,錯失了基本清零的機會。

痛下決心 檢視不足

目前第四次疫情出現,特區政府已經刊憲,強制在特定處所生活、特定職業人士,或接近完成強制檢疫的抵港人士,接受新冠病毒檢測,違者可被罰款與監禁。這遲來的進步值得點讚,但力度依然不夠。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在網誌中說,香港必須痛下決心,重新檢視控疫的策略和措施,以「嚴防輸入、內爭清零」為目標,即使強制檢測會為市民帶來一時不便,卻已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抗擊疫情蔓延需要強制性的手段,不能光靠個人自覺和公民道德,佛性抗疫在西方早已被證明失效。政府應看到,社會上要求推出更嚴格措施的呼聲在增加,必須以「事不避難」的決心來推動抗疫。在疫苗問世之前,除了隔離和全民檢測,目前全球都未有更好的防疫手段,政府有必要將這兩種手段用到極致。在普及檢測方面,除了特定職業、特定環境、高危人群強制檢疫的落實措施需到位外,全民檢測更需要提倡。切不斷社區傳播鏈,疫情就不可能控制。另外香港外來輸入個案人數多,地域廣,特別是聖誕將至,返港人士可能增加,必須要以更嚴格的隔離措施應對。

信科學勿反智

抗疫是全社會的事,既利於全體市民和香港的整體利益,更需要全體市民支持、齊心以及對科學的正確認知。目前香港社會總有一股雜音與政府的努力對着幹。他們以個人的自由對抗全社會的努力,以語言偽術如「基因送中」「個人信息缺乏安全」等對抗科學抗疫。這是香港社會這幾年「社運」中「反智現象」的延續。對此,政府和社會各界需要加大力度對市民進行科學防疫知識的宣傳和對大局觀的推介。解決不了觀念的問題,就無法解決疫情問題。

「泛政治化」本身就是一種「病毒」須防範。沒有短時的「強制隔離」和「強制檢測」,就不可能有疫情的控制和社會生活的正常。內地兩個月就令疫情受控,香港才750萬人,卻拖了整整10個月。哪種方案更有利於市民獲得健康的環境,還需要選擇嗎?少數人拖累香港的行為必須譴責。

經過10來個月「閉港鎖島」,今天抗疫不僅僅關係健康,也關係香港經濟絕處逢生。這是另外一種生存與生命救助,同樣與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但是,疫情不能控制,重啟經濟就是空談。「旅遊氣泡」願景很美好,但與新加坡的「旅遊氣泡」啟動前夕被叫停,正正顯示疫情不緩和,旅遊零售餐飲等人與人接觸的經濟活動必然受限這個簡單事實。

從當前全球疫苗研發、生產及分配來看,香港全民獲得疫苗的時間大約需要半年。林鄭日前強調,抗疫「歸根結底是需要市民的全面支持和配合」。港人能不能以限制小我、成就全港市民利益,以短痛換時間,避免更多港人在黎明前被病毒擊中,避免香港經濟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盡在港府和港人抗疫的一念間。


香港商報相關文章

http://today.hkcd.com/content/2020-11/23/content_1230696.html




Bingo網頁設計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