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各界聯合會

  • 就職典禮
  • 攜手抗疫 護港安民
  • 齊抗疫
  • 「二十大」觀看學習會
  • 國安
  • 第十屆
  • 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與東區工商聯領袖座談,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楊成偉家訪中西區居民,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王卉向香港島婦女聯會成員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與南區青年領袖座談,宣講二十大精神

葉建明 常務副理事長 刊文 香港可否留住更多內地在港青年人才

葉建明:香港可否留住更多內地在港青年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本會常務副理事長 葉建明

文/葉建明

社區組織協會委託浸大經濟系進行的一份研究顯示,根據2001至2016年期間的數次人口統計,一半擁有高學歷的內地居留者在抵港數年後離開香港。研究指出,若這些「移民」能長期留港,預料對本港社會有相當大的貢獻。

這份研究沒有表明是內地在港的哪個群體,相信與內地在港讀書青年群體有關聯。據媒體報道,立法會最新文件數據顯示,八至九成「港漂」(內地來港讀書後留港工作者為主體)於七年內選擇離開香港。而香港政策研究所估計,由內地學生來港就讀到成功在港就業,整個過程中只有三成人最終留在香港。而翻閱中文大學2012年統計,該校當年內地本科畢業生中,有七成七選擇留港,只有8%選擇回內地。

在港就讀的內地生返回內地工作,是他們根據多方比較進行的選擇,並不需要置喙。而且,「全國一盤棋」。作為國家的一部分,香港高校為國家培養人才,是香港教育界的驕傲。不過,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香港的吸引力為什麼減弱了?為什麼留不住這些年輕人?就香港當前的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狀況,我們能否幫助更多內地在港畢業青年留港?

香港高等教育與內地緊密聯繫較早。香港回歸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包括中文大學等政府資助的幾所香港高校開始在內地招生。2003年,教育部正式同意香港高校在京、滬、粵等部分省市自主招收自費本科生,之後逐漸擴大到各地。到2014年,在內地招生的香港院校達到17所。據立法會的相關統計數據,2019年在香港各大學讀書內地學生超過3.8萬。

特區政府曾表示,吸引優秀的非本地學生來港就學,進一步令本地高等教育界國際化及擴闊本地學生的全球視野,對香港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從2008年起,為鼓勵內地畢業生留港服務,政府規定內地本科生畢業後可留港12個月,其間可工作或就學,12個月後如有工作便可以繼續在港居留。但現實情況卻是,一方面特區政府「求賢若渴」,先後推出專才、優才計劃,以及2018年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全球尋找人才,另一方面香港培養的內地學生求去者卻越來越多。這些離港的青年不乏曾經的內地學霸,地區高考狀元。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為一個國際化城市,香港需要各種人才支撐發展。特別是隨着數字科技與人工智能等的發展,全球創新科技進入一個新時期。香港要跟上這個發展潮流,人才不可少。無論是實現經濟轉型,還是解決本港人口結構老齡化問題,吸引青年人才在港工作,有百利而無一害。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不就是因為過去大量吸納世界各地優秀青年前去讀書並吸引他們留在美國工作嗎。

特區政府2020年度施政報告提出, 「要擴大香港的人才庫,除致力培育本地人才外,亦要積極吸納非本地精英」。要「採取策略性方法在全球大力宣傳香港為高質素人才提供的便利措施和發展機遇,重點吸納香港在各個範疇所需的人才。」對於送上門來的、由香港本地培養的內地在港學生,也是香港人才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納入為他們在港發展提供「便利措施和發展機遇」的範疇。

前些年,香港泛政治化嚴重,對內地人的敵視及高校校園對內地學生挑釁,傷害了內地學生,令他們對香港社會環境產生厭惡。而本地經濟轉型始終困難,職業選擇少,發展空間小,也令他們中一些人難以施展拳腳。隨着港區國安法實施和完善選舉制度組合拳的出台,香港政治環境趨好。如果政府強政勵治,在推動經濟走向多元、轉型上更有作為,我相信,香港的吸引力會重新回來。但是無論如何,政府當前都需要正視現實,檢討內地在港青年人才政策上的得失,採取措施留住更多人才。



大公網相關文章

http://www.takungpao.com.hk/opinion/text/2021/0610/595290.html



Bingo網頁設計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