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各界聯合會

  • 就職典禮
  • 攜手抗疫 護港安民
  • 齊抗疫
  • 「二十大」觀看學習會
  • 國安
  • 第十屆
  • 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與東區工商聯領袖座談,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楊成偉家訪中西區居民,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王卉向香港島婦女聯會成員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與南區青年領袖座談,宣講二十大精神

葉建明 常務副理事長 刊文 中美已到人才爭奪的分水嶺

中美關係\中美已到人才爭奪的分水嶺\葉建明

上月底,美國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的一封公開信刷屏了。這封公開信表達了對美國排擠華人學者、留學生風潮的不安,可謂美國學界的一股清流。公開信說:「近幾周以來,美國和中國關係的緊張以及學術交流審查的加劇,增加了耶魯大學和全美大學眾多國際學生和學者的不安。現在,我書寫此信以申明耶魯大學對國際學生和學者的堅定承諾,因為他們對於我們的大學社區至關重要。」

蘇必德的公開信能扭轉美國總統特朗普所代表的美國狹隘民粹主義思潮嗎?未必。當前,美國對華的戰略焦慮繼續從經貿、科技領域向教育蔓延。在美國,對華人學者、學生的打壓已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

美國歇斯底里遏華

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公開講:「所有華人都可能是間諜」,在這種類似於「白色恐怖」的氣氛中,在美華人學者、留學生受到極大影響。   僅近期見諸於報端的就有:美聯社報道,美國國家衛生院點名要MD安德森癌症中心處理3名華裔研究人員,18個月裏這間癌症中心有10名華人、華裔科學家被強制處理;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已大幅放緩對美國半導體公司聘用中國籍員工擔任高級工程職位的審批」。據稱,美國這一舉動始於去年,「適逢白宮正採取全面措施保護美國專有技術。」還有最近沸沸揚揚的美國埃里大學解僱李曉江夫婦案,等等。

美國政客更公然要把對華人的排擠變成法案,5月15日,美國參議員湯姆.科頓稱已向國會提交法案,規定禁止在與中國海軍有關研究機構工作或由其贊助的學生或研究員獲得赴美簽證。受政策影響,一些大學、機構已開始限制與中國的科研合作,包括拒絕錄取中國留學生。

辯證看待美國的對華遏制政策,可以清晰看出美國歇斯底里的政策反映了美國的不自信,預示着美國科技發展重要支撐之一的國際人才引進到了一個轉折點,也意味着中國國際人才引進面臨重大機遇。30年以後,再回過頭看美國對華人學者、留學生的排斥,或許會評價為這正代表着中美在引進國際人才問題上的分水嶺。

美國的建國史,就是國際人才的引進史。美國的科技優勢,與大量吸收頂尖國際人才分不開。實際上,美國近一半的科技領域博士生來自國外,在物理學領域,這一比例更高達四分之三。這其中不乏大批華人精英。數據顯示,在美華人約370萬,59.9%來自於中國大陸,51.7%華人有大學文憑,53.4%華人從事專業技術、管理等工作。僅中國內地985高校畢業校友超過20萬在美國高科技企業或高校機構工作。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文理院四院華人院士共約300餘人。

近年來,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海外留學人才大規模回流,特朗普挑動的排外主義、民粹主義大潮,無疑,將大大加速海外華人精英回歸。而內地多個城市更發出「史上最強求賢令」。在最近召開的2019未來論壇深圳技術峰會上,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宣布,在境外人才引進政策方面,來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短缺人才將享受15%的個人所得稅減免優惠。

對比中美兩國政策,反差鮮明:一個是敞開懷抱,為引進人才提供各種幫助,一個卻是正將引進國際人才這扇大門徐徐關上。而且中國引進人才更不局限於海外華人,以近來成為全球焦點的華為為例,從全球聘用了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6000多名基礎研究專家,這其中就包括了為華為5G開創理論基礎的土耳其數學家。美國對中國的科技遏制更使得中國從上到下認識到了掌握自主技術的緊迫性。

從中央到地方,從學界到企業界,已形成共識,就是要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資金上加大投入力度,人才上加大引進力度,力爭在關鍵領域形成突破,掌握技術主導權。

反觀美國,儘管美國科技仍佔據統治地位,科技投入總量也繼續保持全球領先,但增速上已大大低於中國,很多領域資金已捉襟見肘。如今在人才上也出現排外傾向,美國科技創新的路還能走多遠?美國《科學》雜誌近期發表的文章指出,美國保持科技繁榮發展的兩個關鍵要素正在受到威脅:一個是年輕人才缺乏支持,近30年來,美國對36歲以下的科學家資助顯著下降。二是在政治領導人的鼓吹下,不公正地貶低國外學者的成就與貢獻,嚴重影響了外國優秀人才進入美國。

香港可發揮「引才」獨特作用

全球人才流動出現嬗變,給香港吸引人才提供機遇。在國際人才的爭奪戰中,香港具有獨特優勢,可成為引進國際人才的窗口和踏板。特別是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為國際人才打開了事業發展的廣闊天地。無論是學術成果實用化,還是科技成果商業化,高端製造業發達的大灣區都將是最好的平台。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的一員,香港應當更加主動地以大灣區為依託,引進國際頂尖人才,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大公報相關文章

http://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19/0607/300033.html


Bingo網頁設計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