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各界聯合會

  • 就職典禮
  • 攜手抗疫 護港安民
  • 齊抗疫
  • 「二十大」觀看學習會
  • 國安
  • 第十屆
  • 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與東區工商聯領袖座談,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楊成偉家訪中西區居民,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王卉向香港島婦女聯會成員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與南區青年領袖座談,宣講二十大精神

葉建明 常務副理事長 刊文 內地支援香港抗疫體現「一國兩制」優勢

內地支援香港抗疫體現「一國兩制」優勢

昨日香港新增118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連續8日超過100人染病。目前醫院管理局轄下各醫院的深切治療部負壓病房使用率已逾六成,按每日的感染人數新增趨勢來看,香港醫療系統「爆煲」是隨時發生的事。


每天增加百多名患者令醫療系統不堪重負,一些確診患者在院外苦候而且並無隔離。有確診母親因為家居狹小,怕感染未成年的孩子,連晚上睡覺都戴着口罩。又有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感染者因為沒有在三日內及時接獲通知,誤以為自己沒中招而通街走,增加他人感染風險。

人命須永遠放在第一位

如果從7月5日開始計算,第三波疫情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雙雙翻倍,這之前近半年時間香港感染者僅1268人,死亡7人。而從7月6日到昨日24天裏,確診患者已增加1735人,共造成24人死亡。

誰也不能否認,香港已經進入高危時刻。顯然,完全依靠香港醫療系統已不現實。政府目前有限度地引入幾家內地檢測機構協助香港檢測,但其檢測量依然跟不上日日新增百例病患的蔓延速度。如何拯救香港不斷增加的病患,協助抵禦疫情更大範圍爆發?這關係每一個港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生命。危難時刻,大家都需要思考,我們該怎麼辦?

香港醫療短板是多年的積弊。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數據顯示,香港每千人平均只有1.9名醫生,低於美國、英國、韓國等國家或地區。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千人應有5張病床,但香港多年來維持在4張。

幾年前,特區政府試圖開個小口子,從海外引入醫療人才,結果惹來部分醫護人員「抗爭」,至今寸步難行。如此醫療資源在平時尚且捉襟見肘,眼下疫情大爆發,難以應對將不可避免。而本地醫療資源一旦枯竭,醫療系統坍塌,其後果必然十分殘酷,誰也不能心存僥幸。

為此,一些團體和業界人士希望國家援手,挽狂瀾於既倒。這原本是利港利民,合情合理,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國家一向是香港的後盾,內地支援香港抗疫是「一國兩制」應有之義,也應是「一國兩制」優勢的體現。但是,在香港這個充滿政治算計的城市,因為一些人的強力反對,令政府顯得畏首畏尾,在十萬火急面前踟躕難進。

分析這些反對者,大致有四類情況:一是意識形態考量,是「逢中必反」的陰暗心理作祟。這些人有着強烈的「反中綜合症」,只要涉及內地,無一例外都要抗拒。第二類是政治考量。有媒體分析,功能組別中醫學界立法會議席多年是反對派的囊中之物,一旦內地醫療資源幫助香港,醫學界選民有可能翻轉對反對派的支持。第三是利益考量。香港醫務人員待遇高,導致一些人選擇群體性封閉。他們陰謀論地認為,一旦有內地醫務人員馳援香港,就會影響他們的利益,對其分得一杯羹擔憂,在核酸檢測上也一樣。第四種考量就是教條主義,緊抱《醫生註冊條例》等條文,對非常時期的危險性認識不足。

必須摒棄敵視內地態度

但是,這些反對者都沒有考量市民的生命安全。且不說內地抗疫首屈一指,相當多的醫院及醫護人員水平很高,而且診治病人數量多,經驗豐富。他們甚至能夠馳援意大利、塞爾維亞等國。鄧小平說過:「不管白貓黑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正是這句話成為中國40年波瀾壯闊改革開放的旗幟。如今,香港反對(或擔心)內地援手的人,也需要從「捉鼠論」中汲取智慧,考慮是堅持「程序正義」,還是人命更重要?

有消息說,港大深圳醫院將可能加入香港抗疫大軍,這是好消息。作為香港專業人士管理的醫院,港人的認可度相對更高,社會阻力會小一點。但是,港大深圳醫院需要維持在深圳的正常運作,支援香港的絕不是大多數醫護人員(甚至可能都不包括內地醫護人員)。那麼,非常時期,我們有什麼辦法獲得更多醫療支援,拯救疫情下的港人呢?

一場疫症,進一步暴露了香港醫療方面的困境。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互助,提上議事日程有緊迫性。當然,這或許是疫後的話題。當前全民要解決的依然是日漸兇悍的疫情爆發。對此我們大家都必須想一想,如何摒棄政治算計和意識形態的敵視,找出尋求「外援」最合適的路徑,真正為港人生命健康着想。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大公報相關文章

http://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20/0730/481200.html


Bingo網頁設計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