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明:走向良政善治 立法會監督須更有作為
葉建明:走向良政善治 立法會監督須更有作為
葉建明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日前應邀出席立法會午餐會,與全體議員交流。他在致辭中與議員分享了四點體會。其中第三點是「理性務實看監督」。
他引用宋朝司馬光「謀之多,故可以觀利害之極致;斷之獨,故可以定天下之是非」這段話表示,全面準確把握行政立法關係,既要堅守「愛國者治港」,維護好行政主導體制,與特區政府保持良性互動,又要以香港發展和市民權益為己任,通過質詢、辯論等各種形式,對特區政府施政進行有效的監督。
議會高效運作更勝從前
2021年特區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之後,有些人「擔心」立法會會喪失多元性,甚至變成所謂的「橡皮圖章」,外媒更肆意抹黑新選制「破壞香港民主」。但是,今天立法會履職的事實與那些「擔心」和惡意的攻擊截然相反。一年半以來,立法會發揮着理性、高效的運作,在發揮監督作用、提升治理效能上大步前進,與特區政府在相互配合、相互監察和相互制衡上日趨成熟,行政立法關係步入和諧。
在行政主導體制下,香港基本法為立法會釐定了廣泛的權力。根據香港基本法規定,香港立法會的職權包括: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審核、通過財政預算;批准稅收和公共開支;聽取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並進行辯論;對政府的工作提出質詢等。今天,立法會的權責,不僅沒有喪失,相反因應良政善治的目標而責任更加重大,各界對其職權的行使要求更高。
中央和特區政府十分關心立法會工作。4月16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考察時,專門來到立法會會議廳與立法會議員交流,這是首次有港澳辦主任到訪立法會大樓,與全體立法會議員見面。7月14日,鄭雁雄主任應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的邀請,到立法會綜合大樓宴會廳與全體議員共進午餐及交流。
行政長官李家超十分尊重立法會在良政善治上的作用,希望通過行政與立法關係良性發展,真誠為市民做實事。他上任以來,不斷為促進行政立法互動創造機會,聽取議員意見,調動議員「大腦」。先是在上任之初創立「立法會前廳交流會」的溝通機制,讓司長級官員定期率團和議員就不同議題閉門交流;之後倡議舉行「立法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令議員以其專業特長,從宏觀及大局觀的角度,就重大和策略性議題與行政長官進行互動交流。
特區政府對於議員的批評建議也從善如流。梁君彥說,就特區政府提出的法案和撥款建議,議員絕不盲從附和。同時對於公眾有不同意見的法案,議員也會發揮橋樑角色,代表業界和市民向特區政府發聲,討論如何改善方案。本屆政府上任至今,立法會通過涉及經濟民生的法案超過30項,包括許多長久困擾香港社會「老大難」的問題。
這在之前是難以做到的。過去那種為反而反,對抗謾罵絕不是民主,也絕不是監督的本質。監督的本質就是實現良政善治。梁君彥表示,經過一年半的磨練與實戰,議員更懂得如何做好「民意代言人」的憲制角色,就民生經濟大小事,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向特區政府建言獻策。
做到敢監督會監督善監督
事實證明,在行政主導下,行政立法的良性互動,正是體現了香港民主制度的優勢,也體現了監督的積極意義。
立法會議員是「愛國者治港」原則的重要踐行者,崗位重要、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議員的監督是權力也是責任。鄭雁雄主任提醒議員,監督,是需要下苦功的,最需要的是堅持辯證思維,要深知「過猶不及,不及也是過」,深知「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深知「最好的批評,是有主意、有建議……」
鄭雁雄主任的講話一語中的──監督既要理性,也需要專業知識,需要充滿建設性。只有批評而沒有建議,不是有效的監督,而脫離實際的「建議」只能貽笑大方,也不符合監督的本質含義。「過猶不及,不及也是過」。在走向由治及興的新時期,全社會對「愛國者治港」原則下議員監督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更高。敢監督會監督善監督,才能真正體現議員的德才兼備,體現「新選制好」「愛國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