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明:抓緊《規劃》機遇 推進港深規則銜接
葉建明:抓緊《規劃》機遇 推進港深規則銜接
葉建明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國務院日前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提出以2025年和2035年為關鍵節點,分階段推進深圳園區建設。到2035年,與香港園區協同創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創新國際化程度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動,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載體和頂尖科技企業研發中心,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將河套發展動能擴展到全港
這對香港無異於重大利好,是重大歷史機遇。香港要善借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的東風,與深圳園區協同發展,並將河套創科發展的動能和鏈條擴展到北部都會區建設乃至整個香港,推動香港邁向創新型經濟的轉型目標,同時與深圳合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並藉此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為國家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規劃》為河套深圳園區提出三個定位: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為此,《規劃》從四個方面部署了主要任務:一是協同香港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二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三是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四是打造匯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規劃提出的30項措施,涵蓋深圳園區的發展定位、目標、總體布局、基礎設施布局,以及如何協同香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等。
可以說,雖然《規劃》談的是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但着眼於整個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及整個大灣區的建設,字裏行間對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對深港合作寄予厚望。換言之,香港在《規劃》中的角色十分重要,也十分明顯。
這令人回想起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國家劃定4個經濟特區進行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其後,深圳這個小漁村一飛沖天,不僅是4個特區中的「優等生」,更成為內地發展最快、創新氛圍最濃的城市。
不可否認,國家選擇當時「其貌不揚」的深圳,一個考量就是利用香港的優勢帶動深圳發展。果然,香港的資金、企業、管理、人才、發展理念紛紛「進入」深圳特區並成就了深圳。與此同時,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近水樓台利用深圳政策、土地人力資源等基礎之上,與深圳互利雙贏,實現華麗轉身,成功從工業化轉型為服務型經濟,並在背靠國家的基礎上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今天的深圳當然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而香港也再次站在了歷史的制高點上。《規劃》着眼於當前國內國際最新形勢。一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國家的目標。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共二十大報告更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實施全方位打壓,特別是試圖「科技脫鈎」,甚至禁止美國資金投資中國的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和先進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以阻止美國資金和專業知識向中國轉移。為此我們必須認清形勢,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卡脖子」問題。
港深聯手實現科創突破
河套合作區擁有「一國兩制」、「一區兩園」的獨特優勢。香港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礎,深圳有完備的製造產業鏈優勢,兩者的完美結合,既可以成就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目標,也可為國家闖出一條嶄新的科技強國之路。《規劃》的出台,體現了中央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所做的深思熟慮,也體現了中央對深港河套合作的高度期望。
這是香港的重大機遇,絕對不能錯過。香港需要與深圳一道,積極把握機遇,互利合作、協同推進。一是需要在制度創新層面推進深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規劃》要求在2025年基本建立協同機制,要將香港及國際先進科研規則與深圳方面對接,為新時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開放發揮引領示範作用。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特區會繼續積極與深圳協同,發揮港深聯手優勢,爭取落實促進的措施,實現創科深度合作的橋頭堡。
二是香港的高校要實現優勢學科發展能級躍升,要與深圳高校聯合成立研究生院,共同培養創新人才。香港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要在深圳園區拓展空間,開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基礎研究及技術攻關。同時兩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需要聯合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共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三是要與深圳共同引進國際頂尖研發型企業設立聯合研發中心,推動深港及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基礎研究能力躍升。並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資源深度融合、全面接軌國際科研管理體制機制。
一個更開放、創新鏈條更全、更具國際規範的河套科技創新合作區的藍圖已經展開。香港不能辜負歷史,辜負中央的信任。一旦香港全情投入,對香港的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眼下的關鍵是,香港必須盡快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