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泱泱,大潮滂滂,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浪潮下,深港合作不僅對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義重大,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助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視察廣東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關鍵,更加堅定了深化深港合作的信心和決心。作為中國40餘年改革開放的橋頭堡,香港、深圳應在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的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找準定位、明確目標,全力以赴打造雙城協作新典範。
聚焦互聯互通,推進一體發展。香港、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2個重要城市,也是生產要素流通聚集的2個重要節點,其互聯互通水平直接影響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提質增長速度。據鐵路部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從深圳往返香港西九龍站的列車每天超過180列。2023年暑假期間,日均發送5.4萬人次。兩地需進一步加強在「水、路、空、鐵」立體交通網絡上的合作對接,推動城市空中交系統發展與應用,對兩地交通做到一體規劃,持續推進交通項目建設,強化對海運物流、信息傳輸等互聯互通項目儲備力度,釐清城市間流動制度規章梗阻,全力提升兩城間人員、物流流通水平。
聚焦合作共享,發揮比較優勢。香港、深圳作為2個分別擁有748萬人口和1700餘萬人口的巨型城市,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站在了世界同類城市的發展前列,教育、醫療、城市固體廢棄物的處置等方面就有極大的相似性,同時又由於歷史發展路徑的差異具備不同的發展特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對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更具指導意義,兩地需要立足本地區經濟發展實際和歷史沿革特點,加大在城市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集約高效產業技術改進推廣,深港醫療領域合作等方面加強合作,充分借鑒彼此檢驗教訓,逐步推進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制度、文化融合,為有效發揮雙方比較優勢奠定基礎。
聚焦要素供給,打造合作新區。自2019年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決定以來,福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前海深港合作區便上演了雙城間的「雙向奔赴」,深港聯手打造經濟發展新制高地,在教育、科技、產業等方面深度合作,來自雙方的海量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匯聚到合作區中,迸發出了巨大的生產潛力。在未來,兩地可以進一步鞏固當前合作區發展成果,探索建立兩地合作長效機制,特別是要理順、兌現對企業的產業支持政策,通過駐企服務專員、餐敘懇談、入企走訪等方式,當好企業服務的「店小二」,及時解決合作區推進過程中發現的突出問題,盡最大努力保障合作區企業融資、用水、用電、用工等要素需求,全力為企業發展打造良好平台。
聚焦科技協同,突破新質生產。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核心產業,美西方以先後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績。作為共和國經濟發展的標桿城市,僅河套合作區—香港科技園的香港科學園和創新中心便擁有超過1.1萬名科研人才,香港、深圳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人工智能領域合作突破,這也是作為中國一線城市應承擔的義務。兩地應在現有科技、產業、教育合作基礎上,共同加大對人工質量、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科研人才培育、科研項目開展和產業發展方面的支持,鼓勵引導雙城的高校、科學家、企業家共同努力、聯合攻關,迎頭趕上人工智能世界一流梯隊,為建設創新強國貢獻力量。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戰略高地上,深港兩地通過深化互聯互通、優化合作機制、強化科技協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將為國家全局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增長極,更是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關鍵節點,我們有理由期待,這片豐厚的土地上必將迸發出更加輝煌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