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魯:培植「新大灣區本位」DNA 實現規模效益最大化
林筱魯 立法會議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執行會長
香港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東亞中心地帶,背靠祖國,面向太平洋,自19世紀中葉以來迅速由農村墟市,成長為繁華的國際貿易港,蛻變成東西方交流的橋樑。英國殖民統治的種種爭議之外,其引入國際通行的普通法體系、先進的金融架構和教育模式,的而且確為香港現代化鋪平道路,吸引全球商家匯聚。20世紀,隨着製造業的興盛,香港躍居「亞洲四小龍」行列,其功能超越貨物中轉,成為資本、技術和資訊互動的中樞。
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香港的獨特優勢得以充分施展,成為內地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與管理智慧的關鍵窗戶,許多跨國企業以此為橋頭堡進入內地市場。1997年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與「一國兩制」在基本法中的確立,保障了香港國際金融、航運中心等核心地位的穩定,強化了其作為中國與世界紐帶的角色,成為國家開放戰略的關鍵支點。
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緊密聯繫,讓香港與廣東經濟唇齒相依。1980年代起,香港製造業依託廣東腹地,經歷從本土向內地轉移的轉型升級。面臨成本壓力,香港企業家敏銳地抓住廣闊的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和勞動力成本優勢,紡織、服裝、玩具、電子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遷徙至東莞、深圳、佛山等地。香港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與廣東的資源、勞動力完美融合,「前店後廠」模式高效運行,實現雙贏。在這一進程中,知識和技術的傳遞,為廣東乃至全國的產業升級和創新播下了種子。
歷史已矣,面向未來才是關鍵。未來的基礎是今天,廣東省人民政府今年年初公布「四個第一」和「四個快速增長」。其中包括「外資企業總量全國第一」和「港澳投資企業快速增長」。全省登記在冊外資企業佔全國四分一,全省港澳資法人企業同比增長15.5%。
而香港所處的信心危機,可能源於我們的外資直接投資全球排名由第三位跌到第四位,排在美國、中國內地和新加坡之後。但我們必須知道,香港只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已足以立於全球第四;香港加上內地,意味中國整體超越美國,站在全球第一位。
香港各界,包括政府、商界乃至一般民眾,都需要破舊立新,站在更高遠的政治和全局高度,明確香港的角色、方向與責任。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為香港提供了一個擁有超8600萬人口、龐大市場潛力,和多元化產業結構的超級城市群舞台,是香港拓展空間、推進經濟轉型的絕佳機會。
常談的口號諸如利用大市場優勢促進產業升級與創新、擴展金融服務等高端服務業至整個大灣區、促進「一小時生活圈」內人才流動與合作、攜手內地教育與科研機構培養新興領域人才、利用灣區基礎建設互聯互通提升物流效率等。但若無具體政策配套,這全部僅是空談。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問題錯綜複雜,絕非易事,需多管齊下。但首要是決策層需學會「捨」而後「得」:擺脫「香港本位」的局限思維,以更高的維度審視問題,不再只從「香港」的舊有框架出發,而是以「共建大灣區」為出發點,考慮如何在這一新局中,發揮香港的DNA,助力大灣區全面發展,如此方能真正實現全局視野下的「擔當與使命」。
「十四五」規劃下,香港被賦予航運中心的地位。但在種種原因下,香港貨物吞吐量不斷下跌,由曾經高佔世界第一,到現在第九、十位置。在這背景下,如何落實「航運中心」的工作?除了高談提供如船舶註冊、管理、買賣、代理、融資,海事保險、法律及仲裁等高增值服務,走倫敦的老路外,難道香港只可以複製過往的成功路徑或陷入低價競爭的陷阱,壓低地價人工,與鹽田、南山、蛇口等港口,拚一個你死我活?站在更高層次,以「灣區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審視,我們或許會發現新的視野和機會。
設想:香港與珠海進行協作,在萬山群島區域開展合作開發,基於「共同發展、共同管理」的原則,探索建立一個創新的特殊關稅區。區內不僅包含現代化的貨櫃碼頭、分銷中心等重要基礎設施,還開放邀請灣區內其他港口在自願基礎上加入,形成協同效應。此舉意義深遠:一方面,它能有效釋放灣區內各城市寶貴的土地資源潛力,促進現有設施的最佳化升級,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透過集合區域內各港口的力量,實現規模效益的最大化,提升整體競爭力,共同建構世界級的航運與物流服務體系。這樣的合作模式,將在全球航運版圖中,塑造大灣區航運中心地位的戰略布局,讓香港引領灣區邁向更高層次的一體化發展。
在推動航運中心的未來發展中,香港應深挖其獨有的DNA,即深厚產業底蘊與創新能力,結合最前沿的資訊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不僅限於港口本身的智慧化改造,更要着眼於建構一個智慧物流生態系統。此體系應能無縫對接國際航運動態,優化供應鏈流程,實現從貨物裝卸到資訊流轉的全程高效透明,從而在全球航運舞台上提升大灣區的領導力。這不僅是對當前挑戰的主動回應,更是為大灣區乃至國家的長遠發展貢獻香港力量,共同繪製一幅智慧航運的宏偉藍圖。
「航運中心」只是香港「八大中心」的其中之一,筆者上述例子也只是拋磚引玉之舉。「十四五」規劃還賦予香港金融、創新科技、文化藝術交流、貿易、航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區域智識財產權「中心」的地位。舉一反三,說到其他板塊時,我們着實沒有必要與廣州、深圳、珠海,或任何一個灣區內的兄弟城市,重複資源,爭奪一哥位置。倒過來應該走在一塊,讓大家因各自歷史而產生獨有的DNA發生變異,形成新的大灣區DNA。
若果每一個範疇中,我們的決策者都能以「大灣區本位」的思維看待未來發展,將香港獨有的DNA深深融入灣區發展的大局中,香港便可以在灣區發展找到一席之地,亦可以順利為我們的經濟轉型。
來源:https://www.dotdotnews.com/a/202406/17/AP666fd5b8e4b096780aa81c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