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各界聯合會

  • 第十屆理事會就職典禮
  • 2023義工嘉許禮
  • 415
  • 兩會精神分享會2
  • 議員培訓班
  • 完善地區治理
  • 中秋派月餅
  • 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與南區青年領袖座談,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楊成偉家訪中西區居民,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王卉向香港島婦女聯會成員宣講二十大精神
  • 港島工作部副部長尤斌

林筱魯:推動探索「一帶一路」多元面貌 為構建文化交流中心添溫度

林筱魯 立法會議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執行會長

自19世紀中葉落入英國殖民統治之下,香港逐漸沉浸於西方文化之中,西式生活元素在這片中國土地上繁衍,從英式建築、普通法系的嵌入、雙語教育體系的建立,乃至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皆烙印着濃厚的西方印記,使香港在中國大地上獨樹一幟,成為最具西化風格的城市之一。

然而,在這股強烈的西方潮流沖刷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非但未被湮滅,反而與之交織共生,綻放出絢麗的火花。春節的紅包和糕點、端午的龍舟跟糉子、中秋的彩燈與月餅,這些流淌在華人血脈中的節慶習俗,猶如一股不息的涓涓細流,滋潤着香港這片文化的沃土,見證着中華文化的堅韌生命力和深遠影響。

因此,香港呈現出的是一幅東西文化深度融合、互學互鑒的生動畫卷,其獨特的文化風貌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輝,成為全球文化多樣性中一個璀璨的縮影。

在這背景下,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規劃),指出國家「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簡簡單單的一句,究竟應該如何「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去解讀,才可以「把握好香港角色、香港方向、香港擔當,履行好職責和義務」,值得行政當局、社會大眾,好好推敲思考。

行政當局積極引入了各種不同的藝術作品和表演藝術,例如巨型紅心和光蛋等,以及舉辦流行歌手演唱會等活動,作為構建香港文化藝術中心的其中一步,值得肯定。但這些舉措是否作為「交流中心」的全部呢?筆者認為還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香港DNA裏面,仍然有許多東西可以好好利用:如受人信任的鑑證制度便可以為我們進一步發展藝術品鑑賞、拍賣市場等,提升香港在國際藝術文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當然,這些還是皮毛的一層。要成為「交流中心」,香港要做的是從根本上對外來文化的認識。正如之前文章所提及到,我們社會普遍對外面世界的認知有嚴重偏頗。不是我們的群眾不夠「國際化」,而是始終在百多年英殖民統治、美式娛事業影響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主要是從「西方」、「美歐」角度出發的「國際觀」。

着眼當下,香港有30多萬來自菲律賓、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東盟整體而言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外傭,香港人又對這些國家、文化有多了解?香港目前也住有10多萬來自印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印度有望在明年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地區的朋友,我們又對他們民族、文化差異,有多了解?了解不足,難言尊重,更遑論探求共同發展。

在我們的「西方」,除了美歐以外,其實有着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底蘊深厚的地區:中亞。漢張騫出使西域歷時數載開拓了絲綢之路。再往西走,中東是古波斯、伊斯蘭、現代文明的大熔爐,與我們以「基督教」為基礎的的理解和認知存在着一定的隔閡。

培育更全面的全球視野,教育改革應成為踏出的第一步。關鍵在於教育當局需引領我們突破「美歐」為中心的世界觀束縛,在標準課程體系中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多元面貌,包括其民族特色、文化精髓及歷史軌跡,從根本上塑造年輕一代的知識結構。這樣的調整旨在讓青少年自小接觸,並沉浸於更廣闊的全球文化當中,學習這些族群的智慧與故事,逐步累積對這個複雜多樣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此舉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認知邊界,更在他們心中播撒下跨文化交流與理解的種子,搭建民心相通的橋樑。

香港另外一個獨有的DNA,是我們有着龐大的高等院校網絡,在各自的範疇中進行高質、高效、高度市場化、與世界接軌的學術、科學或人文研究。除了那八所受公帑資助的院校外,我們還有多所可以頒受學位的自資院校。在進一步探討香港如何深化其作為「交流中心」定位時,我們絕對不可以忘記了這一股學術界的力量,尤其是自資院校的靈活創新,是推動文化交流與研究不可多得的平台。

為了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的前沿地位,並深化其在全球文化交流版圖中的作用,我們是否僅止步於吸引「美歐」專才來港工作?或許,更為前瞻性的策略,應包含創建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以及設立專門的助學金與獎學金項目,招攬來自中東、中亞等地區的傑出學人、學子,也鼓勵本地與內地學人、學子,加入中東、古波斯、南美等,相對較少被探索的文化領域的研究、學習,促進對這些地區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和宗教的深入理解,填補當前這一板塊的空白。

這樣的布局不僅能為香港注入新鮮的文化思維,促進本地與這些地區更緊密的文化互動,還能有效助力「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目標,為這項宏大的全球化倡議增添人文情懷的溫度,將香港轉化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交流中心」,強化我們作為國家內最開放窗口的形象,彰顯連接東西方、溝通南北的獨有DNA。

香港在二戰後的經濟騰飛基礎,離不開對各地文化的有容乃大取態。也許興於亂世,強化了香港對於變化與差異的胃納,而世界今天所面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好是激發香港再拓胸懷與靈動的機遇。在國家大門越發開放,與世界逐步接軌的時候,香港可以盡情發揮其獨有的DNA,構建民心相通、人民交流、文化互賞的工作,何嘗不是正在助力國家發展軟實力的工作?這樣可以視為外交工作的延伸,直接地「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

筆者相信香港在經濟轉型工作、把握「十四五」、「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問題上,欠缺是對我們身處世界、國際環境的認知嚴重不足之上,反過來導致「投資」上不足。要增強我們的「認知」,要的是有長遠目光的「投資」,卻不是口號。教育、樹人等工程,今日肯起步,功成未必在「我」,卻一定有「我」。

來源:https://www.dotdotnews.com/a/202407/02/AP6683b4f1e4b096780aa9a7ac.html
Bingo網頁設計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