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魯 立法會議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執行會長
中央一直期望香港能夠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守住根基,利用獨特優勢,迎接新一輪發展,為自身、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
「十四五」規劃明確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等「八大中心」定位,這是香港持續發展的資本,也是尋求更大進步必須做好的功課。關於如何做,已經有許多先進同仁提出過不少建議。筆者先前發表的文章,也對相關問題發表了看法,在此不再贅述。撰寫此文時正值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筆者倒是想從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層次,大膽地為香港把脈開方。
教育與金融兩大範疇發力
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指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這對於國家進一步開放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這些都是香港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着力點。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憑藉完整的金融體系和豐富的金融資源,發揮關鍵作用。這不僅能夠協助企業籌募資金,還能加速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有力地推動實體經濟的數字轉型。以mBridge為例,這項跨境央行數字貨幣計劃為實體經濟中的跨國貿易和金融交易帶來了巨大變革。透過數字貨幣的應用,跨國支付流程得以簡化,中間環節大幅減少,時間成本顯著降低,資金流動的速度加快,安全性也極大提升,為實體經濟中的企業開展跨境業務提供了極大便利。
當然,香港本身就是「聚才寶地」,吸引了大量的數字金融人才和科技企業。眾多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例如在金融科技領域開發的智慧風險評估系統,能夠更精準地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這些創新成果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整合。
另外,香港這座面積僅約1000平方公里、人口約750萬的城市,擁有多所在國際上聲名遠揚的高等院校。先進且前沿的教育理念,以及優質且豐富的教育資源,皆是孕育高素質人才的搖籃。這些經由香港優質教育體系所培養的人才,不僅為本地發展提供了強大且持續的動力,也為內地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香港多年來站在世界科研的前沿陣地,並投入了大量資源。在人工智能方面,研究人員不懈努力,研發出了高效的演算法和應用,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香港成熟完善的市場,高度國際化的商業環境,如同強大的助推器,有力地加速科學研究成果向實際應用的轉化。這些成果不僅為經濟成長做出了貢獻,也為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和效益,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鑒於香港地少人多、經濟活動複雜的特性,其在城市規劃中格外注重土地的高效利用以及功能分區的合理布局。借助緊湊的城市發展模式,在有限的土地上成功實現了多樣化的功能,涵蓋商業、居住、公共服務等等。這種集約化的規劃理念,能否為內地實現城鄉空間的合理規劃帶來啟發呢?例如香港引以為傲的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將交通樞紐與商業、住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效減少了城鄉之間的通勤壓力。香港也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
在城市規劃與新城市建設過程中,保留了大量的綠地與自然景觀,達成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對於國家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打造宜居宜業的城鄉環境具有關鍵的啟示意義。當然,香港透過完整的社區規劃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合理配置,顯著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大大增強了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種在社區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成功經驗,也可供內地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學習借鑒。
明確目標不斷提升競爭力
在研讀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時,最觸動筆者的部分是:要總結評估「十四五」規劃落實情況,切實搞好「十五五」規劃前期謀劃工作。「十四五」規劃發布已過了約兩年半,正好是規劃周期的一半。中央開始評估落實狀況,並為「十五五」開始做準備。長久以來,基於各種原因,香港都未被直接包含在國家具體規劃當中,直至國家在制定「十四五」時才為香港確定清晰角色。回頭看,不禁慨嘆損失了多少個先機。
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是中央對香港寫在牆上的期望。現在恰逢中央部署下一個五年規劃之時,社會需要思考,對於中央的期許,我們需要做什麼?我們希望香港下一個五年走向何方?如何主動爭取在「十五五」中應有的位置?
來源:https://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24/0726/99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