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魯:發揮黃金跳板作用 助力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林筱魯 立法會議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執行會長
筆者一直堅信,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絕非零和博弈,亦非生活與物價水平不同之爭。關鍵在於如何突破我們慣有看待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思維,以大灣區為本位來規劃未來,將香港成功因素不斷發揚光大。
伴隨中國品牌、產品、服務日益成熟,在國際市場上於品質和價格方面,皆具備強大競爭力之時,被譽為東方之珠的香港,更應以其獨有的市場架構、監管體制以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特質,成為眾多內地品牌邁向世界的跳板。
香港的人口密度位居全球前列,在如此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中,品牌能夠迅速觸及大量且多樣化的消費者,進而獲得豐富的市場回饋數據。這些數據涵蓋了消費者的偏好、購買行為、品牌認知等多個維度,對於品牌調整市場策略、優化產品設計極具價值。換言之,香港恰似一個高速運轉的「數據收集中樞」,助力品牌在短時間內完成市場測試,為進一步拓展至全球市場築牢數據根基。
具有「一地試水,全球考量」優勢
香港的城市規劃別具一格,在非常細小的地理範圍內,能見到從高端商務區、中產階級社區到普通居民社區的多元布局。這種結構使品牌能夠在狹小區域內,輕鬆地針對不同社會階層展開市場測試。一款新服務的推出,可同時兼顧不同階層、顧客,測試其市場接受度及品牌形象定位,評估其價格敏感度及實際需求。這種「一站式」的市場驗證機制,世界上絕無僅有,大幅縮減了產品調整和優化的周期,降低了進入全球市場的風險。
香港市場以其高度的開放性和激烈的競爭力聞名遐邇,對於內地品牌而言,這既是巨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會。在此,品牌不僅要應對來自本地的競爭,還要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強勁對手。這樣的環境迫使品牌持續提升自身產品品質、創新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香港市民對產品安全、服務品質和個人私隱保護等議題,有着成熟而深刻的理解。他們不僅善於維護自身權益,也透過網絡、社交平台等渠道分享使用體驗,形成強大的公眾監督力量。這種氛圍促使企業必須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並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甚至超越公眾的期望。
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香港居民來自四方八面、五湖四海,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對產品、服務的多元需求與期望。這要求內地品牌在設計產品和提供服務時,不僅要考慮本地市場的特定需求,還需融入國際化的元素和視角,以滿足更廣泛人群的期待。這種「一地試水,全球考量」的策略,使得品牌在不斷適應和滿足香港市場多樣化需求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身的國際競爭力,為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香港對產品安全、品質標準、環保要求、商業誠信等方面制定了嚴謹的法規和標準,這些往往與歐美等地的國際標準看齊,甚至更為嚴格。例如,食品安全中心嚴格執行《食物安全條例》,確保進口及本地生產的食品達到國際安全標準;而消費者委員會則定期發布產品檢測報告,提升民眾對產品品質的認知。這種高標準的監管環境,迫使其他品牌在進入香港市場時,不得不提升自身產品品質控制和服務水平,確保符合甚至超越國際標準,從而為其產品貼上「高品質」、「可信賴」的標籤。
可以說,能夠在香港落地生根的產品或服務,都達到了國際認可的水平,長遠來看,這對建立「中國標準」是一大助力。
香港作為東西文化交融之地,歷經逾百年對外開放與合作,累積了深厚國際交流經驗。這使香港對於全球市場趨勢、消費者行為及需求有着敏銳洞察力。品牌在這樣環境下進行行銷活動,可以直接獲得最新市場資訊和消費趨勢,從而迅速調整產品設計和市場策略,確保與世界潮流同步。
香港匯集了許多世界一流廣告、公關、行銷機構和專業人才,它們擁有豐富的國際品牌建立經驗與市場推廣技能。對於尋求國際化的內地品牌而言,這意味着能夠獲得從品牌定位、形象設計、市場推廣等一系列高水準的專業服務。這些世界頂尖的團隊不僅熟悉國際規則和市場特性,還能結合品牌的本地優勢,制定出既具國際視野又能精準觸達目標市場的行銷策略。透過這樣的合作,品牌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品牌形象,並建立國際化品牌認知。
香港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又深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形成了獨特的「中西合璧」文化特色。這種文化環境為內地品牌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會:既能深入領會並展現中華傳統文化深厚底蘊,又能夠以國際語言和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品牌可透過香港這一窗口,將中國元素巧妙融入品牌設計與行銷活動中,打造出既有中國特色、又易於被國際消費者接受的產品與服務。這種文化的雙重身份,使品牌在全球市場上既能彰顯文化自信,又能促進跨文化交流,增強國際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同感和興趣。
在此,品牌不僅能迅速提升品質與服務,更能學會如何在全球舞台上講述自己的故事,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品牌」,以至「中國標準」的華麗蛻變。正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所言,憑藉香港的優勢,對於國家品牌、產品、服務,能夠發揮窗口和示範作用,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黃金跳板。
來源:https://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24/0816/100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