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莊傑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執行會長
熟悉虛擬資產市場運作的香港立法會議員兼Web3虛擬資產發展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吳傑莊,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要研究在美國攪局比特幣、影響傳統資產市場下,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他建議,香港應用好「一國兩制」優勢,「先行先試」將比特幣納入外匯基金資產中,並為國家探索盤活手上比特幣的出路。
吳傑莊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將比特幣納入國家財政儲備並非新鮮事,目前已經有小國這樣做,甚至作為法定貨幣,「美國部分州份亦已立法要求州儲備之中有10%是比特幣,讓資產配置更多元化」。由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在全球金融市場有極高參與度,特朗普如果大力推動將比特幣納入政府戰略儲備資產,相信必會對全球市場尤其是儲備資產產生重大影響,各國政府不能視而不見。
因此吳傑莊向特區政府提多項關注,包括政府會否考慮將數字資產及加密貨幣納入財政儲備,並考慮動用外匯基金持續購買並長期持有;以及評估外國將比特幣定為戰略儲備資產,對內地及香港金融安全的影響;同時怎樣利用香港在加密貨幣領域的先發優勢和獨特資源條件,做好策略部署,以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上作出貢獻。
問及若美國將比特幣定為戰略儲備資產,對內地及香港的金融安全會有什麼影響,吳傑莊認為最有機會是動搖傳統資產的價值,有供應上限的比特幣會成為對抗貨幣濫發、通脹的神器,部分國家相信比特幣更能夠保值,「若經濟大國主動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比特幣的價值將更加穩定,會引起愈來愈多其他國家仿效,並減少持有傳統資產,令傳統資產的價格下跌,會令持有傳統資產的政府財政儲備縮水。」
吳傑莊相信,比特幣對實用功能偏低的貴金屬的價格影響最大,包括黃金和白銀等。雖然比特幣同樣欠缺實用功能,但因其方便儲存和攜帶,反而金銀牽涉不菲的存倉費和物流費,因此在市場取捨之下,傳統貴金屬或會被儲存和交易成本較低的比特幣取代。
他又指,比特幣的交易量愈來愈龐大,並有許多衍生產品已經進入真實的金融市場,如港交所已有12隻掛鈎比特幣及以太幣的ETF在交易,香港證監會亦已發出了7張交易平台牌照,反映其在全球主流社會流通,與十多年前只有極少數人相信比特幣的情況截然不同。
不過,吳傑莊亦指出,以每枚比特幣價值10萬美元計算,比特幣全盤市值約2萬億美元,與全球黃金總值約20萬億美元相距一大截,盤子還不夠大;此外,比特幣風險不低,一是價格會大升大跌,二是只知道市場上大約有多少個錢包,但並不清楚背後控制這些資產的持有者身份。在平衡風險和回報後,他認為政府和企業,只應配置少部分比特幣作為財政資產。
對於持有比特幣是否有助特區政府對抗財赤,吳傑莊認為雖然政府可以利用比特幣作為資產增值的工具,但要大量持有才會得到明顯效果,政府目前財赤過千億元,鑑於只能少量持有,對滅赤幫助不大,持有比特幣保值功能會大過增值。不過,若特區政府正式宣布將比特幣納入儲備,相信可刺激相關行業在港蓬勃發展,吸引資金和人才,將香港的虛擬資產市場做大做強,這也能為香港帶來龐大的交易印花稅收入。
他表示,若特區政府或企業有意將比特幣納入儲備,需密切留意美國的做法。若發現美國一直增持比特幣,特區政府就應留意,可審慎考慮持有與美國比特幣儲備相若的比例。至於風險則要考慮兩方面,包括價格波動和網絡安全。加密貨幣價格經常受不同消息影響而大幅波動,出現急升或急跌,例如本月中市場就曾因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的一句免責聲明而出現大幅波動。
吳傑莊又指出,加密貨幣在區塊鏈上完全公開,任何錢包的動作都容易導致市場出現一窩蜂地「跟風」的行為,價格在短時間內跌價七八成很常見。因此,比特幣作為儲備的配置量一定不能多。此外,雖然過去十多年無數黑客嘗試破解比特幣都終告失敗,但仍不能百分百排除比特幣不會被破解而變得一文不值的極端風險。不過,價格風險可利用金融工具對沖,而安全風險則可透過保險對沖。
他亦不建議政府持有「細幣」而應只考慮大型幣種,其交易額排名全球前十大才值得考慮,因為這些幣都是歷史較長及交易量多,足證這些加密貨幣用家多及設計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