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魯 立法會議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執行會長
特區政府面臨千億財政赤字,坊間對政府應該如何節流提出了不少意見。其中一項較為吸引眼球的,就是對公務員編制、薪俸、福利,以至退休金「開刀」。尤其是倡議減削問責官員的薪津,筆者認為此舉只具象徵意義,對解決財赤起不到實質作用。雖然在政治場上「觀感」主宰一切,但筆者仍然相信,為政者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順著市民一時情緒吆三喝四於事無補。
香港公務員制度世界一流。
這支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更是香港成功的重要基石。這支團隊,由1990年高峰期接近19萬,於今降至約17萬人;其薪酬支出佔政府經常開支比例,由1990到去年則由46.2%下降至26%。與削減公務員薪酬相比,筆者更關心的是公務員的接班規劃。隨嬰兒潮世代逐漸步入退休年齡,香港公務員體系與其他領域一樣,面臨人才斷層。減薪,只會趕人才、無助吸人才!
人才短缺的挑戰在政務官群中尤為突出。政務官作為香港公務員體系中的核心群體,長期以來在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和政治協調等方面,發揮極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許多資深政務官獲委任出掌政治任命職位,導致政務官隊伍的人才儲備萎縮。制定及時及有效的接班規劃,才可以避免人才斷層及影響政策建議制定和執行能力。
政務官往往被形容為「通才」、「萬能老倌」。他們不一定對所有事務都有通盤認識,但需要廣泛邏輯推理能力、卓越的分析能力和出色的溝通技巧,以便在複雜的政策環境中做出明智的決策建議。自1997年以來,政務官的職責變得更加多元化,不僅要應對日常行政事務,還需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協調各方利益,推動政策的順利實施。此外,隨社會環境進步和國際情勢變化,新一代政務官更需擴闊國際視野與及充分了解國情,具備駕馭複雜政治環境的能力。
然而,近年來政務官隊伍的人才儲備問題已逐漸浮面。200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引入了政治任命制度,並於2007年進一步擴大政治任命層級。這個制度的初衷是為了增強政府的政治問責性,吸引更多具有專業背景和社會影響力的人才加入政府。然而,由於香港社會缺乏具備政策制定經驗的人才,許多政治任命職位仍由政務官轉跑道出任。儘管近年來有更多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公務員加入政治任命行列,但政務官仍然是政治任命的主要來源。
2002年,14位司、局長,6人來自公務員體系,他們全數為資深政務官;2007年,15位司、局長,原公務員9人,8位為資深政務官、1人來自紀律部隊;2012年,16位司、局長,原公務員7人,5位為資深政務官、2人來自其他職系;2017年,16位司、局長,原公務員8人,6位為資深政務官、2人來自其他職系。這些數字,並未包括2007年引入的副局長、政治助理,及歷屆改組獲委加入政治問責團隊的公務人員。本屆政府履新時,21位司、副司、局長當中,原公務員12人,6位為資深政務官、6人來自其他職系;計及最近一次改組,則8位為資深政務官、4人來自其他職系。
這現象對公務員、政務官隊伍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資深政務官或公務員出掌政治崗位,可能有助於確保政府政策制定的質量,及部門的執行能力;另一方面,這也導致資深人員,尤其是政務官的流失,使公務員梯隊的接班規劃面對更多變數。應對問題,特區政府不時延長即將退休的政務官的任期。然而,這頂多作為臨時措施,無法從根本解決備用人才不足的問題。
考慮到香港治理體系的獨特性,以及社會長期以來缺乏政治和政務人才的培訓機制和投入,政務官在公共行政中的角色與份量,相信在未來不會改變。他們的政策建議的質量、執行力的穩妥、國際觀通盤視野,均直接關係到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的穩定。因此,確保政務官隊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對於香港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特區政府需要探索多種方式來吸引和保留人才。社會大眾對公務員升遷制度的認知大體是「論資排輩」。但用人唯才,破格提升的情況並不罕見,政府應在體制上強化有能者居之的文化與運作。用好既有的人力資源是合理的第一步,但也必須有庫存充足的人才庫方可選拔。公務員學院應有助提升新一代政務官的綜合能力,協助選能拔尖。
許些年以前,政府曾經從「高級政務主任」階級直接進行招聘,然而該計劃並無持續推行。現時政府或可考慮重新啟動該計劃,吸引來自不同領域的有志之士,為政務官隊伍注入新血。不能否認的是,公共服務與私營企業的工作性質、職場文化有顯著差異,直接招聘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政府有否提供足夠的培訓和支援。現時公務員學院的功能聚焦於培訓現職公務員,大可考慮將其功能擴充,為一些有能力,有經驗,有志加入政府團隊的人士,提供培訓,減少他們進入政府體制後的水土不服情況。
近年來許多較年輕的政務官,因各種原因離職,加入公營機構、商界或非政府組織工作。他們對公共行政有深入了解,也熟悉政府文化。重新吸收這批政務官,不僅可以緩解人才短缺的壓力,還能為新進人員提供更好的指導。此外這些人員在政府體制外累積的經驗,在這個日漸複雜的社會環境下,也能為政策制定帶來新的視角,進一步完善政府政策制定的職能。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開放旋轉門,確認他們的年資與經驗,吸引這些提前離職、年紀相對尚輕的政務官「重新入職」歸隊。
香港的「人才荒」不僅存在於私人企業的領域,在公營領域同樣嚴重。不承認問題,不等於問題不存在。問責團隊從政務官中「搶人才」,並沒有不對,但長遠策略不能單看一時需要,必須慮及行政系統的接班規劃。
特區政府管治人才梯隊的金字塔,決不能出現頭大頸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