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新年伊始,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三大貿易展便隆重開幕。第51屆香港玩具展、第16屆香港嬰兒用品展,以及與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合辦的第23屆香港國際文具及學習用品展,共吸引了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500家展商參展,帶來跨行業商機。
會展業發展優勢顯著
香港會展經濟發達,擁有全方位的優勢,不僅對外航空聯繫十分發達,4小時飛行航程可達亞太區主要市場,5小時飛行航程範圍覆蓋全球逾半數人口,還背靠祖國龐大的市場。這一切都支撐着香港發展成為區內首要的會議展覽中心。
有數據顯示,2023年在香港舉辦、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大型展覽共有125個,較2022年增加30%,吸引超過130萬名會議、展覽等海外過夜旅客來港參加;其中,有73個展覽屬於「商貿」和「商貿及消費」主題。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表示,會議和展覽業對香港發展外貿相當重要,特區政府希望更多世界級會議和展覽在香港舉行。他強調,憑着「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包括自由開放的市場、簡單低稅制、一流金融服務及廣泛的跨學科專業人才,特區政府鼓勵全球企業來香港發展。
的確,香港會展業不僅僅是經濟的一種業態,更是促進海內外商貿交流、鞏固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的重要一環。會展業可以促進整體經濟發展,推動貿易往來,推廣香港品牌,做大做強香港現代服務業。
目前香港有上百家展覽服務供應商,他們不僅提供專門或綜合展覽服務,也為參加者提供多種平台,如提供市場資訊、組織研討會等。同時,香港的會議及展覽主辦機構也會安排本地參展商走出香港,不僅在內地,也積極發掘其他具潛力的地區,包括發達市場以及中東和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推廣香港,講述香港商貿發展的故事。
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習近平主席更明確表示,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會展業對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和推動貿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灣區協同發展助會展創新
當前香港會展業要有更大的發展,至少需要有兩層考量。第一,追隨科技時代的步伐,不僅參展內容(產品)要加大對創新創意產品的支持,以吸引更多海內外客商;在策展方面,也要加大對於AI數字技術的運用。當然,「雲展會」也不可或缺,線上線下的互動必不可少。
第二,香港會展業要進一步鞏固國際化優勢,提升國際會展之都的地位。要做到這一點,香港應聯同大灣區其他城市,令粵港澳大灣區會展業協同發展。一方面,大灣區整體工業化程度高,產品門類多,也有一大批國際知名企業和受歡迎的名牌產品。各地產品可以通過大灣區輻射至更多內地城市,由此吸引國際上更多的參展者和買家。另一方面,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和國際化策展人才是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所急需的。支持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同發展會展業,進而推動整個大灣區高端服務業發展,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責任。
此外,大灣區會展業協同發展,也可以彌補香港展會總面積不足的短板,令香港會展的空間拓展到大灣區。隨着國家加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海外客商進出大灣區內地城市手續愈來愈簡便。目前中國已與25個國家實現全面互免簽證,對38個國家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對54個國家實施過境免簽政策。國家移民管理局更在去年12月17日公告宣布,將過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停留的時間由原本的72小時和144小時劃一延長為240小時(10天),並將過境免簽人員入出境口岸增至60個,過境免簽的外國人可以在包括廣東在內的24個省(區、市)允許停留活動區域內跨省域旅行。
香港要建設國際會展之都,須結合不同產業緊密發展,助力產業升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會展業聯動發展,打造成為「世界一流會展灣區」,令香港國際商業樞紐更趨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