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威:兩會專訪 朱立威談灣區與香港發展
朱立威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南區區議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中評社香港3月2日電(記者 段曉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朱立威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他認為,特區政府對大灣區融合發展進行了很多思考,對大灣區發展的投入亦大大增加,相信這會對大灣區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朱立威談到,香港在盛世經濟方面有明顯優勢,只要宣傳及配套做的好一定可以成功,這也為說好香港故事帶來正面影響。以下是專訪全文:
提升制度創新 推動灣區融合
中評社記者:您如何看待大灣區現如今的發展情況?
朱立威:在十四五規劃以來,大灣區的整體融合及發展進度越來越快。日前,夏寶龍主任來到大灣區進行考察調研,這反映了國家對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非常重視。在特區政府方面,李家超特首在近些年對香港如何融入大灣區發展進行了很多思考。記得當時在推動大灣區發展中,正逢香港政治環境不是很好,接著遇上了疫情,所以香港融入大灣區的進度是比較慢的,但近些年來,從科技方面,河套區的建設將深圳及香港的科技人才融合。香港跟深圳方面最近也在討論是否可以增加兩地的流通,大灣區有一些制度需要銜接的,也有很多通關的問題,這包括人、資金、數據等等,中間是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探討的。但我自己可以看到,無論是特區政府以及大灣區各大城市,對大灣區的發展是非常積極,不留餘力的。特區政府的官員也經常去深圳溝通交流,如何在一些法規上做的更好,因為只有人、物、財的流通,大灣區的融合才會更好。這兩三年大灣區的發展及投入是有很大進步的,我自己是有信心對大灣區快速發展的。
中評社記者:香港融入大灣區過程中,如何與內地方面加強制度融合創新,推動大灣區快速建設?
朱立威:我認為有幾個方面。在大灣區融合當中香港是比較獨特的,香港想在大灣區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幫助國內公司走出國際。香港與西方的制度接軌,包括一些專業服務。現在香港一些執業律師可以去大灣區透過一個課程,考取大灣區律師執業牌照,他們就可以在大灣區進行執業,這就是大灣區如何在專業資格上進行互認。此外,香港如果輸入外勞將來也可以從大灣區輸入進來,醫護、司機等等這些都可以實現,這些專業資格互認可以做得到,不是很困難的,制度融合方面將來大灣區可以做示範單位。此外,香港一些長者希望回內地養老,但某些藥物上兩地之間無法互認,但未來是否可以在內地的香港醫院開放這些藥物給香港長者,首先在大灣區進行藥物上的互認,然後在拓展到大灣區以外的內地城市,起到一個先鋒作用。
來源:https://hk.crntt.com/doc/1070/4/3/3/107043341.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7043341&mdate=030200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