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立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
特區政府早前表示,發展北部都會區牽涉到規劃思維創新、制度創新和改革,以至實施方式的靈活改變,期望社會能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以開放的思維擁抱新的環境、新的發展,為香港勾畫出更宏偉亮麗的發展藍圖。
今天的香港已進入新發展階段,單靠傳統優勢產業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因此香港需要加快構建“南金融、北創科”雙引擎格局。北部都會區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長遠規劃,其成功關鍵在於突破傳統框架、整合多方資源並實現跨領域協同。規劃思維創新的突破方向,包括可借鑒東京灣區“產城融合”經驗,將創科產業、生態保育與居住功能垂直疊加,例如可在洪水橋打造“立體城市”,地面層保留濕地生態,中層布局研發中心,高層建設人才公寓。
筆者認為,北部都會區可定位為“粵港澳融合試驗場”,包括構建“跨境數據特區”,試行數據跨境流動“白名單”制度;“零碳示範區”整合離岸風電、氫能供應鏈與碳交易平台;設立“大灣區調解仲裁聯合中心”,打造國際法務樞紐,等等。粵港澳可在北都以“先行先試”方式,透過制度創新推動大灣區建設,為內地以至世界其他城市群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範本。
建立灣區標準互認中心
要將北都建設好,關鍵在於把握“制度創新”與“技術賦能”的雙輪驅動,在頂層設計中預留足夠的彈性適應空間,使規劃本身成為持續進化的生命體。
在規劃階段即建立“全要素三維城市模型”,整合實時交通、環境、能源數據,實現“虛實互動”的動態規劃,以“15分鐘生活圈”為單元,結合自動駕駛接駁系統與地下物流管道網絡,較深圳前海“垂直城市”更強調三維交通整合。
制度創新的關鍵領域,包括土地制度突破,譬如設立“混合用地”制度,允許單一地塊相容科研、輕工業及配套居住;試點“土地價值捕捉”機制,將基建帶來的增值部分用於項目再投資;跨域治理機制,包括成立“深港邊境合作特區”;建立大灣區標準互認中心,率先在建築、環保等領域實現規制銜接。
實施策略的變革,路徑包括采用“模塊化發展”模式,將總體規劃分解為可獨立運作的子系統。例如優先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底座,後續功能模塊可隨插即用;推行“開發權競標”制度,企業需承諾配套建設社區設施以獲取地塊,類似倫敦金絲雀碼頭“規劃義務”機制。
鼓勵市民參與革新,可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獨特系統,實現政策意見征詢、反饋落實的全流程可追溯。北都內保留了不少歷史建物和傳統習俗,可以新模式進行保育活化,例如可運用AR技術打造“數字文化層”,將新田文氏圍村等歷史遺存轉化為可交互的沈浸式體驗空間。
破解南北失衡的發展矛盾
革新制度破解南北發展失衡的深層矛盾,包括土地制度革新,推行“用地性質彈性轉換”,允許北部工業用地按市場需求轉為“科研+輕制造”混合用途,土地溢價收益專項用於區域基建。亦可試行“土地債券化”,將土地開發權證券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北部都會區可以“特區中的特區”的方向建設,筆者建議成立專門法理機構,由有關政府代表、企業及專業人士組成,統籌規劃審批與標準制定,突破行政轄區壁壘;設立“大灣區專業資格互認中心”:率先在工程、會計等領域實現資格互認,促進人才跨區執業。
“南金融、北創科”非簡單地理分割,而是需要構建“金融─科技─制造”生態。北部都會區可成為制度改革的測試場,通過“三步走”策略——前期聚焦基建聯通(2025前)、中期突破制度瓶頸(2030前)、後期形成全球影響力(2040前)——最終實現南北雙核的螺旋式升級,使香港從“超級聯系人”蛻變為“超級整合人”,為世界各地的城市群轉型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