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紫祥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正式簽署投降書,這一歷史性時刻標誌着中國軍民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80年後的今天,當香港以莊重的儀式和多元的活動紀念這一重要歷史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先輩的深切致敬,更是對家國情懷的堅定守護。從金紫荊廣場的升旗禮到抗戰主題的微短劇創作,從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到社區裏的老兵座談會,香港正用一系列實際行動詮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初心,也向世界展示這座城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深厚情感。
抗戰期間,香港與內地攜手作戰,這些事跡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而這段戰火紛飛的歲月,正是活生生的愛國主義教材。港九大隊在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香港志·總述大事記》記載,港九大隊共計斃傷日軍100餘名,俘虜、受降日偽軍600餘名,還參與並成功營救盟軍飛行員,多次協助盟軍獲取日軍情報,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115名烈士為保衛香港而犧牲,他們用生命鮮活地詮釋了愛國精神和民族大義。
抗戰偉大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香港始終是這片精神的沃土。今年5月4日,金紫荊廣場舉行五四升旗禮,千名青少年肅立唱國歌,將抗戰精神與青年擔當緊密相連。特區政府每年在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舉辦的莊嚴儀式,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當下的警醒。當國旗升起時,當《義勇軍進行曲》奏響時,每一位參與者都沉浸在「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紀念抗戰勝利,絕非沉溺於過去的傷痛,而是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當前,香港面臨國際局勢波動、社會轉型挑戰,更需要以抗戰精神凝聚共識。特區政府通過優化城門戰地遺蹟徑、鹿頸戰地遺蹟徑等歷史路徑,設置圖文解說和二維碼資訊牌,讓市民在漫步中感受歷史。
更重要的是,紀念活動強化了香港與國家的情感紐帶。當青少年在內地交流團中走訪延安窯洞,當師生在研習計劃中探討「百團大戰」的戰略智慧,他們深刻理解到:香港的繁榮穩定,從來都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80年前,抗戰勝利讓中華民族從沉淪走向奮起;80年後,這份抗戰偉大精神仍在激勵着我們前行。在香港,紀念活動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當青年在社區服務中踐行「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信念,抗戰精神便完成了從歷史到現實的跨越。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香港通過舉辦系列紀念活動,讓抗戰精神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記憶複製,而是讓抗戰偉大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活力。
來源: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5387358846137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