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轉型,路途漫長顛簸。香港固有的系統優勢固然有助啟動新經濟引擎,但生產要素成本高企卻絕不利創科發展。然而土地物業價格和工資卻又與投資和消費信心掛鈎,持續下滑不無代價。
看香港社會經濟生態,樓市升跌像是已跟港人血壓掛鈎。沒資產的望它跌,有資產的想它升;想買的人升市時買不起,但跌市時卻又不願買。樓價早已跟民生與工商百業緊扣,房地產業不單關係住屋供求,既關及工商百業,也與金融基座深度契合。
若從不同行業的港股市值變化分析前景,以往由金融與地產主導的結構,早已讓路予科技板塊。10年間的變化,地產股佔比由18%大幅下降至8%、金融股則由35%漸降至30%、科技股則由12%躍升至44%。當然,極多香港上市公司的業務足跡遍及全國,以至全球,股市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關係並不一定直接。
市場失衡 出招有責
房地產業涉及建造、服務和金融多個範疇,按政府統計處的最新資料顯示,建造業、地產服務及樓宇業權分別佔GDP 4.3%、3.2%及10.2%,還未計算相關的金融及保險部分,總量應佔整體GDP兩成以上。根據金融管理局的數據,銀行相關貸款在2005年第四季至2025年第二季的20年間,由約9800億元升至3.33萬億元,其中住宅按揭對比發展及投資,曾由2005年的55%逐步下降至五成以下,而在2020年之後又再攀回上季的57%。須知發展及投資的貸款實際包含了非住宅按揭,即意味着整體物業按揭的比例遠超五成。若對比貿易、批發零售及製造業的貸款總額,房地產業則分別多出7至10倍,近20年的比例更是一直增長。
兩組不同數據,看似反映矛盾訊息,但實則顯示香港房地產業在不同經濟層面上,具有不同功能及角色。其發展方向、幅度和步伐的轉變,必然對整體經濟結構及穩定產生巨大影響。在「有為政府」驅動下的任何政策,面對質疑時,再不能享有以往在政治經濟層面以「自由市場」為擋箭牌的「優惠待遇」。
市場分析房地產前景,離不開土地房屋供應、空置率、交易量和價格等數據。供求,始終是主軸。限制土地開發與供應的後果,市民早有共同經歷,毋須多作討論。然而正當政府銳意提速、提量加快土地建設,支撐產業發展時,卻正值經濟發展未重上軌道,外圍環境波動,市場趨向保守,投資信心不足,但又要維持地產市場穩定,引動投資,減輕直接投入開發資金的壓力,正是當局眼前重要挑戰之一。
當市場失衡或未能有效回應經濟轉型需要時,政府便有必要利用政策手段調節引導;加收印花稅的「辣招」是需求管理手段,建造科技園和工業邨則是供給帶動手段。處理「既要又要」的問題,即「既要創造需求,又要管控需求」,必先要精準斷症。房地產業既包含不同板塊,市場也非單一;決策者需讀懂市場徵狀,弄清那些功能需要調理?那個部位要動手術?
創新產業的風險比傳統產業高是不說自明的道理,政府要推動便需要協助企業壓縮成本,放大投資回報率。以引領相關企業直接投資,而非以傳統商業房地產模式開發的產業園區,明顯有助落實產業政策。根據已公報的資料估算,針對創科、先進製造、環保、教育等產業,「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可提供約合1500多萬平方米的各類產業及商業樓面面積。這些供應會於未來15年陸續推出。縱使新建的產業園區未必切合傳統發展商的投資取向,但對於建築專業和承建商則是主要的項目來源。
在新發展區內的全新供應固然有其優勢,卻未必能承接短、中期的需求。以大學教室及學生宿舍為例,最理想當然是校園拓展空間無限,配套完善,教職員與學生都能以校園為家。但現實情況是規劃永遠跟不上變動的需求,近期已有不少院校利用現成建築以應需要的例子,發展局與教育局亦聯手制定新指引促成其事。
香港多層工業大廈的改造亦可作參考。其實際使用早已朝向「非純工業用途」發展,政府三十年前便希望透過「工貿大廈」這種混合用途,促使傳統多層工業大廈轉變更新。可是2008年以後,工貿大廈已無新增供應,近年的總存量更不增反跌,反映了工業轉關連辦公用途的市場差價收窄,需求隨之萎縮。
迎接轉型 精準斷症
面對急促轉變,私人市場的回應必然比政府快,而市場現存各類物業,正是足以協助香港「應急」轉型的社會資本。看現時的工商業房地產總存量(平方米算),寫字樓約為1300多萬、多層工業大廈約為1600多萬、工貿大廈約近50萬、倉庫近370萬、特殊廠房近340萬,另外還有近1200萬的商業樓宇(包括商場)。這些工商用途的建築,正面對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全球主要城市的商業房地產市場都受壓,香港並不例外,基本上各類工商物業的空置率都持續上升。這些加起來接近5000萬平方米樓面的物業,若沒有新政策刺激或推動改造及轉變用途,前景難免堪虞。政府應做和能做的是適時和合理地釋放這些資源。
迎接轉型,政府有必要重新及全面地檢視現行政策,促進以及引導傳統工商物業對接新經濟結構的使用需要。事實上,私人住宅市場亦必然隨着社會經濟環境轉變作調整。當香港進一步融入區域經濟體系,人員、貨物及資金的跨界流動日益頻繁,本身聯通國際的功能又得以強化,而科創及金融產業得以共生發展時,必然帶動大量短、中期的初創企業及短暫居留需求。這些來港尋找機遇的需求,流動性強、穩定性低,一般要求簡易的進場和退出機制,以及使用彈性與性價比高的地方。正因如此,容許多用途的商住兩用物業自必更受青睞,而租務市場則會維持活躍。
「南金融,北創科」不應被解讀為以絕對的地理布局分割城市經濟建設功能。南、北必須是以舊承新、以新策舊;以虛誘實、以實持虛的格局。「北都」的梅在望之際,南面老舊市區現成的餅正好用以充飢;「更新」有萬千不同手段,大可「因材施法」,創造無限可能性。畢竟,經濟結構轉型,強調信心之外還須來得實惠,充分利用各類現存物業協助新產業落地,肯定是「多、快、好、省」的政策選項,不單有助穩定市場信心,亦可迅速為建造業界輸氧,是具備「一石多鳥」功能的散彈槍。
來源:
https://www.hkej.com/dailynews/commentary/article/4191860/%E5%B7%A5%E5%95%86%E7%89%A9%E6%A5%AD%E7%A9%BA%E7%BD%AE%E5%8D%87+%E6%94%BF%E5%BA%9C%E9%A0%88%E7%A0%94%E6%94%B9%E7%94%A8%E9%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