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玲:《施政報告2025》惠民為本,推動高質量發展
張馨玲 福建省政協委員、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主席、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這份報告重點圍繞改善民生、推動發展,提出多項惠民措施,涵蓋住房、醫療、青年、科技、低空經濟及文化等方面,展現出政府以市民福祉為核心,務實推動香港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決心。
住房為先,築牢安居之基。房屋問題一直是香港市民最關切的議題之一。報告指出,公屋輪候時數在三年前平均輪候6.1年,現已縮短一年至5.1年,進一步邁向2026-27年度下降至4.5年的目標。三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今年底前會有約1萬個單位落成啟用,另外2萬個將在未來一年半內全部落成。取締劣質「劏房」的「簡樸房」規管制度正在立法會審議,如草案獲通過,明年3月將正式實施。相信這將不僅讓市民看到了安居樂業的希望,更為香港長期經濟穩定注入動力。
醫療護理,關懷社會弱勢。報告明確提出會於2026年內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並提交規管醫療器械的立法建議,務求盡快成為國際認可的藥械權威監管機構。政府亦會加快「1+」新藥審批機制,試行優先審批經醫管局建議能應對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創新藥,助力藥企更快將創新藥推向市場。報告還提議完善現金援助的發放安排。在廣東及福建省養老的香港受惠長者,可選擇由政府將款項直接匯入其內地指定銀行的帳戶。可見多項措施支援本地經濟與弱勢群體,既保證基本生活,又營造共融社會氛圍,保障市民能安心生活,體現了特區政府的關懷。
青年機遇,創造發展平台。青年是香港未來的希望。報告中提出加快發展北都,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制訂北都各發展區的營運模式,推動大學城建設;拆牆鬆綁簡化行政程序;採取安全省時省錢的建造方法;及訂立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法律。政府會引入和培育產業,創造職位和提升生產力,並制訂優惠政策包,以更快、更靈活的方式與產業商討落戶細節,創造更多高收入的優質職位及提升生產力。相信這既能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也能培養新一代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的人才。
以科技賦能,提升治理效能。施政報告提出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將其承擔部門主體責任的機制系統化、制度化,並強化公務員評核機制,深化不斷求進的文化。亦會成立「AI效能提升組」,統籌和指導各政府部門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並研究重組不合時宜的工作流程,推動科技革新。同時,在重視防範安全風險的意識下,推進AI+發展,落實AI政務,以及促進AI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和發展,提升社會效率。可以期待,未來隨着AI進一步應用,政府將能更快捷地回應市民訴求,服務水平也會持續提升。這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一種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
推進低空經濟,打造創新新引擎。報告中指出會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建設,將制訂「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包括完善民航法例及規管框架,為超過150公斤重的「非傳統飛行器」制訂專用法例,及推出專用頻譜、規劃部署起降場、智能低空交通管理系統等核心等基建設施。相信這些舉措將這些舉措有助香港把握新興產業機遇,成為低空創新應用的核心樞紐,進一步推動經濟多元發展。
弘揚文化,凝聚社會共識。報告中特別提到弘揚中華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這對鞏固香港社會的凝聚力具有深遠意義。透過中華文化節、通史展覽以及中華文化體驗館等平台,市民特別是青年一代,能更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底蘊與國家發展成就。同時,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特區政府舉辦一系列大型紀念活動,透過展覽、電影及圖書館活動等,讓市民深刻認識中國人民在爭取和平進程中所展現的團結和堅韌精神。香港政府還會與深圳合作,推廣以「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歷史為主題的紅色體驗研學新路線,加深市民和旅客對香港抗戰歷史的認識。相信多元化的文化與價值觀教育,不僅是精神滋養,也是社會穩定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
《2025年施政報告》展現了政府以民為本、推動發展的決心。可以預見,隨着這些政策逐步落實,市民將切實感受到生活質素的提升。未來,香港必將在「一國兩制」的堅實保障下,不斷釋放新動能,邁向更加繁榮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