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博然:香港太平紳士、港區省政協委員、港島聯會長、香江聚賢專業人才協會主席
9 月 17 日,行政長官發表以 「深化改革、心系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題的施政報告,在香港「由治及興」階段的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擘畫清晰藍圖。這份報告既立足香港實際,又緊扣國家戰略,既彰顯了特區政府「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的堅定決心,更凝聚了全社會團結奮進、共創美好未來的共同心願。我深感這份報告既是「任務書」,更是 「動員令」,尤其在 「促經濟」 與「惠民生」兩大核心領域,處處體現著「以民為本、以發展為要」的施政智慧。
促經濟:錨定新引擎,激活發展新動能
香港繁榮離不開經濟活力,施政報告以「突破發展瓶頸、培育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給出三大關鍵方向:
北部都會區提速成新引擎。報告提出成立由行政長官牽頭的 「北都發展委員會」,以「拆牆鬆綁」簡化流程 ——「分階段開發」吸引企業,「按實補價」降低企業壓力,更明確 2026 年洪水橋大學城土地供應、2034 年北環線開通,推動港深西部鐵路對接前海,這既能打通「港深創新走廊」,更能讓香港的科研、人才優勢與深圳及灣區的產業、市場優勢深度融合,為青年創業、企業擴產提供廣闊空間。
產業革新精準補短板。圍繞 AI 、數據科學、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打出「組合拳」,既抓「頂層設計」,也重「落地實效」。比如設「AI 效能提升組」 、投30 億「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籌10 億建「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2026 年成立「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管中心」,優化「1+」 新藥審批,透過河套平台實現港深同步臨床試驗。這正契合特區政府推動「產學研融合」的初衷,未來香港完全有條件成為亞太區生命健康產業的「創新高地」。
深化融入國家抓大機遇。報告提出「引進來 + 走出去」並重,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推動香港成為內地企業開拓東南亞、中東市場的「超級平臺」。如金管局與沙特公共投資基金設立 10 億美元基金,支持大灣區企業「出海」;港深機場協作、跨境數據驗證平臺,進一步深化大灣區「軟聯通」,釋放經濟協同效應。
惠民生:織密保障網,築牢香港市民幸福感
「發展為民生」,施政報告將民生作為重點,聚焦住房、醫療、養老、勞工等市民關切領域:
住房破局圓「安居夢」。住房是香港民生的 「頭等大事」,報告提出 2026-27 年度起五年公營房屋建屋量達 18.9 萬套(較本屆初增 80%),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從 6.1 年縮短至 5.1 年,明年向 4.5 年邁進;3 萬套 「簡約公屋」 年底啟用 1 萬套,餘下 2 萬套一年半內落成,切實緩解基層家庭的居住困境。同時調居屋綠白表配額至 50:50、增「白居二」至 7000 個、減轉售限制至 10 年,形成「租購並舉」體系,給基層吃「定心丸」。
醫療養老提質強保障。醫療方面,報告提出外科專科輪候減 10% ,設高流量白內障手術中心,推 AI 助診療;籌建第三所醫學院,香港中醫醫院年底分階段啟用。養老方面,增 4000 張「長者社區照顧券」、700 個資助宿位,更推「大灣區養老試驗計畫」—— 合資格長者赴粵養老每月獲 5000 元資助,滿足長者 「落葉歸根」需求。
勞工關愛升溫顯溫情。報告堅持「本地勞工優先」,延長輸入侍應生、初級廚師的本地招聘時間至 6 周,嚴格 2:1 的人手比例,革新再培訓局、優化「再就業津貼計劃」,幫助勞工提升技能、適應轉型。更落地法定最低工資「一年一檢」,2026 年首推標準,讓基層勞工共享發展成果;增 6 個社區客廳服務 「劏房」 戶,優化非華語學生支持,推動「寵物友善」場景 —— 這些措施覆蓋了弱勢社群、少數族裔、家庭等不同群體,讓香港這座國際都市更具包容性。
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是向全社會發出「同心共建邀請函」,更是香港邁向「由治及興」新征程的「衝鋒號」。未來,港島聯將持續凝聚街坊商戶共識,專業人才協會專業落區服務;港區政協委員群體更將積極搭建港深協作紐帶,推動香港與內地深化交流融合,讓香港更好依託祖國、聯通世界。香港的成功,從來靠的是一代代香港人「改革變通、自強不息」的精神;如今藍圖已繪就,只要我們錨定「拼經濟、惠民生」的核心目標,以實幹作答、以擔當成事,就一定能讓「東方之珠」 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讓香港經濟更繁榮、市民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