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北區區議員譚鎮國表示,香港非傳統職業病變得日益普遍,無論是極端氣候下的戶外作業風險,還是辦公室內的靜態勞損危機,都成為無法忽視的挑戰。隨着全球產業向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轉型,極端氣候漸成常態,職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增多,職業病保障體系能否跟上時代步伐,不僅關係到勞工的生命保障,亦考驗著社會治理的溫度與前瞻性。
譚鎮國說,香港依據《僱員補償條例》所列的職業病目錄,已17年未更新。以52種傳統職業病為主的清單,在面對新興的工作模式與健康風險時,可能不足以保障勞工的權益。以中暑為例,這種疾病在酷熱環境下作業的戶外工作者中尤為常見,其明確的職業健康威脅,至今未被列入香港的法定職業病目錄。而對比之下,內地早已將中暑明確納入職業病範疇,更凸顯出香港在相關保障體系上的明顯差距。
譚鎮國指出,事實上,內地近年再次對《職業病分類和目錄》進行調整,並在今年8月1日生效,將職業病擴至12大類135種,新增「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與「職業性精神和行為障礙」兩大類,明確將腕管綜合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納入保障。新加坡職業病目錄雖僅包含38種,但其進步同樣顯著,今年亦進行更新,將肌肉骨骼疾病保障從上肢擴展至全身。從內地與新加坡的做法可見,職業病目錄的更新成為了全球趨勢,更是對勞工健康權益的基本保障。當其他地區逐步將職業健康保障範圍,從傳統身體傷害延伸至生理與心理全維度防護時,香港若仍沿用十七年前的陳舊標準,連中暑這類常見的職業病都未能及時納入,不僅會加劇勞工群體的權益保障落差,也可能削弱城市對優質勞動力的吸引力,長遠更將制約社會的整體發展潛力。
譚鎮國稱,職業病目錄的修訂,從不是簡單的病種增減,而是社會對職場環境與工作模式變化的回應、對勞工健康權的制度保障。建議政府盡快更新《僱員補償條例》中的職業病列表,將現代職場環境引發的疾病納入職業病目錄,切實保障勞工生命安全;並建立定期檢討機制,由相關部門常態化審查職業病列表是否涵蓋新興職業風險,推動勞工權益保障制度從事後補救的滯後角色,轉變為前瞻性守護的核心力量,真正築牢勞工權益與社會發展的基石。
來源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5/10/10/content_8718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