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民族的精神根系,亦是國民身份認同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這不僅是理論創新的根本遵循,也為確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提供了關鍵指引。正確的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產物,要求我們以歷史的、辯證的態度審視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準確把握其多元一體的宏大格局與內在邏輯。
近日,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正是立足於此,旨在引導青年學生建立科學、全面的歷史認知,從根本上夯實國民意識與國家觀念,這既是對國家頂層設計的積極響應,亦是對香港社會現實需求的深刻關切。
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首先在於堅守「魂脈」與「根脈」,深化理論建構與話語自主。要客觀分析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與人物,避免以今非古、以偏概全的片面傾向。同時,要自覺運用「兩個結合」,深入挖掘中華文明的特性與文化認同的基礎。當前,需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史料體系、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研究,構建中國自主的民族學知識體系。唯有以扎實的學術研究和清晰的歷史敘事,系統講好「多元與一體」、「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等核心故事,才能從思想深處廓清迷霧,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支撐。
香港的歷史教育,曾一度面臨挑戰。回歸以來,由於歷史科長期未受足夠重視,部分教材內容偏頗,過度側重西方視角,導致對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成就的講述存在碎片化甚至缺失。這使得部分青年學生對國家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的認知流於表面,甚至產生身份認同的混亂。此次課程優化,於中國歷史科現代史部分新增「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關鍵內容,實屬必要。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深刻塑造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進程,也決定了香港回歸祖國並實行「一國兩制」的歷史命運。理解中國共產黨,是理解當代中國的鑰匙,有助於香港青年建立對國家發展道路的理性認同,將個人前途融入民族復興的偉業。
同時,歷史科課程的調整,如在「現代世界的形成」單元納入殖民擴張與亞洲反抗,有助於學生擺脫過往對「鴉片戰爭」等史實的美化描述,正確認知近代中國遭受的苦難與人民不屈的抗爭,理解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的歷史邏輯。而「中國與世界」單元對新中國成立及其發展成就的涵蓋,則能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與貢獻,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國際視野。這些改革,旨在補上歷史教育的關鍵一課,扭轉過往存在的認知偏差。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話語權關乎民族興衰。香港的未來,繫於有根有魂、具備深厚家國情懷的年輕一代。香港歷史教育改革的深化,既是對過往教育異化的撥亂反正,更是面向未來的戰略投資。當香港青年真正讀懂長江黃河孕育的文明密碼,理解五星紅旗承載的奮鬥史詩,自會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找准人生坐標。這既是“一國兩制”的題中之義,更是香港長治久安的固本之策。唯有如此,才能讓香港青年真正成為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堅定力量,成為連結香港與祖國的橋梁,並最終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見證者、參與者和貢獻者。這項工作,關乎根本,利在長遠,必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