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威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南區區議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深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部署要求。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深化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隨着「粵車南下」政策即將落地實施,疊加航運領域「港艇北上」合作進入實質性磋商階段,一幅以要素流動促進區域經濟深度融合的立體圖景,正在南中國海岸線上徐徐展開。這些突破性政策的疊加效應,進一步重塑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空間概念,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點。
「雙車奔馳」:陸路跨境流通實現歷史性突破
自2023年7月「港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以來,成效顯著,獲得了香港市民的廣泛認可。截至今年5月,參與車輛已超過10萬輛,港珠澳大橋雙向車流量同比激增約170%。其中,「港車北上」車輛日均約6000車次,佔大橋車流的四成。這一政策不僅極大地方便了香港居民北上工作、生活與休閒,更為大橋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充分證明瞭跨境交通便利化政策的巨大潛力與成功實踐。在此良好基礎上,「粵車南下」也正加速推進。一方面,利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自動化停車場(提供1800個泊位)實現「泊車轉機」,吸引內地居民經由香港國際機場出行,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另一方面,備受關注的入境市區部分,將力爭於今年11月以小規模(每日100個名額)、穩健可控的「小步快走」方式啟動,允許粵車最多留港三天。這種循序漸進的模式,有助於測試系統、理順流程、評估社會影響,確保政策平穩落地。未來,隨着「訪港停車場」的啟用,內地旅客還可實現「泊車轉乘」公共交通工具遊覽全港。
「雙車奔馳」的格局,真正實現了粵港車輛的「雙向奔赴」。它不僅為兩地居民探親訪友、商務往來、觀光旅遊提供了極大便利,預計也將為香港的零售、餐飲、酒店、會展等行業帶來新的客源與消費活力,促進香港經濟的全面興旺。
「雙艇破浪」:海上旅遊合作開闢新賽道
在陸路通道持續優化的同時,今次《施政報告》提出的「遊艇自由行」規劃正在開啟水上門戶經濟的新空間。特區政府正與廣東省政府積極磋商「港艇北上」和「北艇南下」的便利安排,旨在構建粵港澳遊艇自由行系統。施政報告中提到特區政府將大幅新增遊艇泊位,如在前南丫石礦場、香港仔、紅磡及「機場城市」項目,共計新增超過1100個泊位,其中包含可停泊超級遊艇的泊位;放寬訪港遊艇預約泊位要求,允許其在指定水域自由航行與錨泊;提升電子政務水平,實現訪港遊艇入境資料一站式提前提交與預審;推動內地機構為當地船長提供符合香港要求的考試與培訓,便利其取得在港航行資格。這些舉措將有效破除以往制約遊艇跨境遊的體制機制與設施障礙,極大提升高端旅客的海上出行體驗。
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筆者始終密切關注並積極推動「遊艇自由行」政策的落地與深化。相信隨着「雙艇破浪」願景的逐步實現,必將為香港遊艇產業生態注入強勁動力。不僅能孕育出富含本土特色的短、中、長期海上主題旅遊產品,更將串聯起酒店、餐飲、零售及專業服務等相關行業,形成協同發展的乘數效應,為香港經濟注入嶄新動能,從而有力驅動旅遊業向高質量、多元化層次轉型升級,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經歷着從物理連通到要素融合的質變過程。粵港澳三地需繼續秉持「合作共贏、先行先試」的原則,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細節,優化口岸通關效率,加強交通安全管理,健全配套服務設施。同時,要善用香港「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和「內聯外通」的橋樑作用,將大灣區的融合發展置於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戰略中,不斷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大灣區的智慧和力量。
來源:https://www.tkww.hk/a/202510/16/AP68f0a8c0e4b0f2e743967175.html